石荠苎原植物
石荠苎,又名鬼香油(《本草纲目拾遗》),小鱼仙草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香茹草、野荆芥、痱子草(《分类草药性》),紫花草(江苏)。为唇形科植物石荠苎的全草。首载《本草拾遗》。原植物石荠苎年生草本,高20~60cm。茎直立,方形,多分枝,密被短柔毛。叶对生,卵形,长1~4cm,宽8~20mm,先端尖,基部楔形,边缘有尖锯齿,两面有黄色腺点。轮伞花序集成间断的总状花序,苞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有长柔毛;花萼钟状,5裂,外被柔毛;花冠淡紫色,上唇微缺,下唇中裂片较大,具圆齿;能育雄蕊2;柱头2裂。小坚果近球形,黄褐色,具疏雕纹。花期9~10月,果期10~11月。生于山坡、路旁、沟边草丛中。分布辽宁、陕西、甘肃、河南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苏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等省区。
石荠苎采收加工
9~10月盛花期采取全草,晒干。
石荠苎性状鉴别
全草长20~60cm。茎方柱形,黄绿或淡黄棕色,被稀疏短柔毛,节明显。叶对生,多皱缩或脱落,叶片展平后,卵形,长1~4cm,宽8~20mm,边缘有尖锯齿,两面可见腺点。轮伞花序集成总状花序,苞片狭小,卵状披针形。小坚果近球形,黄褐色。气清香,味凉而微辛。
石荠苎的功效与作用
味辛、苦,性凉。归肺、胃经。功效疏风,化湿,解毒,止血。作用于:
(1)风热感冒,暑湿吐泻。感冒发热,咳嗽咽痛,配桑叶,菊花。中暑高热、腹痛吐泻,可与鲜竹叶或白扁豆等同用。
(2)风疹,湿疹、脚癣,痱子,可单味煎水外洗,或用鲜草搓擦。
(3)疖肿痈毒,毒蛇毒虫咬伤。用本品研末油调或捣烂敷患处。
(4)衄血、痔血、便血、血崩及外伤出血。痔血、便血,及血崩可配小蓟、艾叶等煎服;外伤出血,可研末掺患处。此外,本品尚可用于疟疾、慢性肾炎等症。
内服:煎汤,10~15g。外用:捣敷或研末掺。
石荠苎药用价值
(1)治外感风热,伤暑:石荠苎15g,薄荷6g,银花10g。水煎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(2)治中暑:①石荠苎、青蒿、鲜竹叶心各15g,水煎服。②石荠苎、扁豆各15g,水煎服。(《福建药物志》)
(3)治冬瓜痈,附骨疽:鬼香油加甘草一钱,入酱板盐花,捣罨有效。(汪连仕《采药书》)
(4)治疟疾:紫花草捻烂塞鼻孔,并煎汤于疟发前洗脸。(《江苏药材志》)
(5)治慢性肾炎:石荠苎12g,大蓟根30g,车前草、兖州卷柏、积雪草各15g,猪瘦肉适量。水炖,早晚饭前分服。服药期间忌鸡、鸭、鱼等食物。(《福建药物志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