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效概述:镇痛,止咳,利尿,解毒
白屈菜原植物
白屈菜,又名地黄连、牛金花(《植物名汇》),土黄连(东北),八步紧(辽宁),小野人血草(陕西)。为罂粟科植物白屈菜的带花全草。首载于《救荒本草》。原植物白屈菜为多年生草本,高30~100cm。主根圆锥形,外皮土黄色或暗褐色,有多数侧根。茎直立,嫩绿色,外面有白粉,具分枝,被白色细长柔毛,断之有黄色液汁。叶互生,1~2回羽状全裂,基生叶长10~15cm,有裂片5~8对,茎生叶长5~10cm,有裂片2~4对,边缘有不整齐缺刻,上面近无毛,下面疏生短柔毛,有白粉。花数朵,伞状排列,顶生和腋生;萼片2,早落;花瓣4,黄色,倒卵圆形;雄蕊多数;子房线形。蒴果线状圆柱形,成熟时由基部向上裂。种子多数,卵球形,黄褐色,有光泽及网纹。花期5~7月,果期6~8月。生于山坡或山谷林边草地,也有栽培。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和四川、陕西、新疆等省区。
白屈菜采收加工
栽培3~4年后,5~7月盛花期,割取地上部分,鲜用或晒干。
白屈菜性状鉴别
根呈圆锥状,密生须根。茎圆柱形,中空;表面黄绿色,有白粉;质轻易折断。叶互生,多皱缩,破碎,完整者为羽状分裂,裂片先端钝,边缘具不整齐的缺刻,上表面黄绿色,下表面灰绿色,具白色柔毛,尤以叶脉为多。花瓣4片,卵圆形,黄色,常已脱落。蒴果细圆柱形,有众多细的、黑色具光泽的卵形种子。气微,味微苦。
白屈菜性能与应用
味苦、辛,性微温,有毒。归胃、大肠、肺经。
功效镇痛,止咳,利尿,解毒。作用于:
(1)胃痛、腹痛,妇女痛经,单味煎服有效。 胃痛泛酸者亦可配伍丁香、乌贼骨等以温中理气、制酸止痛。现用于急慢性胃炎、消化性溃疡以及肠炎、痢疾等,有较好的解痉止痛作用。对类风湿及外伤性疼痛等,亦有较显著的镇静止痛效果。
(2)百日咳、慢性支气管炎,与款冬花等同用,能镇咳、祛痰。
(3)湿热黄疸,小便短赤。与蒲公英、茵陈、半枝莲同用。
(4)疥癣、疮肿、蛇咬伤,鲜品捣汁涂,或捣烂外敷。此外,本品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,用于食管癌等,可缓解症状及解除疼痛。
内服:煎汤,1.5~6g。外用:鲜品捣汁涂,或捣烂敷。
白屈菜使用注意
本品有一定的毒性。过量或持续服用,会出现皮肤、粘膜干燥,心率增快,瞳孔扩大,视力模糊,烦躁不安,甚至意识障碍,呼吸麻痹等毒副作用。
白屈菜药用价值
(1)治胃痛,泻痢腹痛,咳嗽:白屈菜1.5~6g,水煎服。(东北经验方)
(2)治黄疸:白屈菜9g,蒲公英30g,茵陈30g,臭草根12g,水煎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(3)治顽癣:鲜白屈菜用50%的酒精浸泡,擦患处。(辽宁经验方)
(4)治水田皮炎:白屈菜、黄柏各60g,狼毒30g。水煮1小时,过滤,反复3次,混合浓缩成膏,再加入樟脑6g,涂患处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