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效概述:清热利湿,活血止血
地菍原植物
地菍,又名山地菍《生草药性备要》,地茄《植物名实图考》,铺地锦(《岭南采药录》),地石榴(湖南),铺地稔(广州),为野牡丹科植物地菍的全草。首载于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。原植物地菍为亚灌木。茎匍匐上升,长10~30cm,逐节生根,分枝多,披散,幼时被糙伏毛,以后无毛。叶对生,卵形或椭圆形,先端短尖,基部广楔形,长1~4cm,宽0.8~2(3)cm,3~5条基出脉,叶的边缘与下面脉上疏生糙伏毛;叶柄长2~6mm,被糙伏毛,花1~3朵生于枝梢,直径约2.5cm,花梗长2~10mm;花萼管钟形,长约5mm,被糙伏毛。萼裂片5,披针形,短于弯管;花瓣5,淡紫红色,倒卵圆形,长约1.2cm,宽1~1.5cm;雄蕊10,5长5短;子房下位,5室。浆果坛状球形,熟时紫黑色,被糙伏毛。种子多数,细小,弯曲。花期5~7月,果期7~9月。生于丘陵以及灌丛,草地。分布于我国东南、西南各省。
地菍采收加工
5~6月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地菍性状鉴别
根呈细长圆柱形,表面淡灰褐色。
茎长10~25cm,直径1~2mm,表面灰褐色或棕色,扭曲,有纵条纹,节处有细须根。叶对生,卷摺,展平后呈椭圆形或卵形,上表面灰绿色,下表面色较浅,主脉3条。有的可见枝端有棕褐色的花,或已结果。无臭,味微酸涩。
地菍的功效与作用
味甘、酸。性平。归肝、脾、膀胱经。功效清热利湿,活血止血,解毒消肿。作用于:
(1)痢疾、带下、淋证。血痢尤良,可配马齿苋、风尾草;带下配三白草根、白木槿;淋证配车前草、淡竹叶等。
(2)风湿痹痛,腰酸痛,常与半枫荷、鸡血藤等同用。
(3)血瘀痛经、产后瘀滞腹痛,可配伍益母草、艾叶、香附等以调经止痛。
(4)吐血、便血、血崩。
(5)痈肿疗疮,外伤出血,以鲜叶捣敷,也可研粉,用蜂蜜或鸡蛋清调敷。
此外,本品也可用于单纯性消化不良、子宫癌等。
内服:煎汤:15~30g,鲜品30~60g。外用:捣敷或煎水洗。
地菍使用注意
《闽东本草》:“孕妇忌用。恶麦冬、硫磺、雄黄。”
地菍药用价值
(1)治急性肠炎、腹痛泻痢:地菍、风尾草各1500g,混合粉碎,过120目筛;金花草(乌韭)、火炭母各1000g,水煎2次,煎液浓缩,加适量面粉制糊,与药粉混合制丸。每次6~12g,每日3次。(广州军区卫生部《中草药制剂手册》复方地稔丸)
(2)治白带:地菍30g,三白草15g,白木槿花9g、猪瘦肉60g。水炖,服汤食肉,每日1剂(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)
(3)治慢性肾盂肾炎:地菍、黄毛耳草各125g,仙茅15g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药物志》)
(4)治胃出血、大便下血:地菍30g,煎汤分4次服,隔4h服1次。大便下血雉鸡尾,粗糠材各等分、炖白酒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
(5)治内、外痔:地菍鲜叶适量,加醋(浸过药面)煮沸乘热熏患处;并用地菍60g,水煎服。 (《福建药物志》)
(6)治子宫脱垂:地菍鲜根或全草90~120g,红糖少许,水煎冲酒服。(《浙江药用植物志》)
(7)治红肿痛毒:山地菍鲜叶切碎,同酒酿糟杵烂敷患处,每日1换;或取茎叶阴干,碾细末,以蜂蜜或鸡蛋白调和敷患处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
(8)治疳积:地菍15g,香附6粒。加第2次淘米水炖服。(《福建药物志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