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稻二化螟主要寄居在稻杆中,是一种常见的水稻害虫,也是水稻生产中发生率高且影响较严重的害虫之一。要想有效地防治水稻二化螟,必须从该虫害的发生原因与特点入手,采取农业的、物理的、生物的、化学的等综合防治技术,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,减轻虫害对水稻的危害。
一、水稻二化螟为害特点
水稻二化螟可在水稻、茭白、玉米作物中寄居,此外,千金子、茅草也是其寄居的常见作物,其中以水稻受影响最为严重。二化螟是一种蛀茎类害虫,幼虫时期主要寄居在植物体内生活,通过食用植物体内的柔软部分来获取水分与营养物质,可导致被寄生植物输送系统被破坏,进而导致被寄生植物坏死,出现水稻枯鞘、白穗等现象。水稻生长的各个时期都能看到不同阶段的二化螟,以秧苗分蘖期和出穗期受危害最为明显,影响时间超过5个月,且可以影响3~4代水稻种植。受到气候和水稻营养状况的影响,不同年份的发生情况存在差异。由于二化螟每年发生世代不确定,因此通常需要多次施药才能有效控制虫害。幼虫主要是在叶鞘内蛀蚀,在蛀蚀3~5天之后可看到枯鞘迹象,2~3天龄的幼虫可进入假茎继续蛀蚀,1~2周后可观察到枯心株,也有茎秆粗壮稻株内出现数十头幼虫的情况,这种情况在两系稻中的发生率较高。幼虫生长期危害茎秆后,可导致白穗、虫伤柱的情况。
二、水稻二化螟的综合防治措施
1、农业防治
(1)通过栽培避螟虫的方式减小二化螟的影响。通过改变分散更换茬口的方式,在不影响水稻生产的情况下,延迟栽种时间,通过调整栽培时间错开二化螟产卵的高峰时期。在大量种植时,需要增加不同品种的间距,避免混栽,减少其他植物受到影响,错开稻苗生长期与螟虫生长期。
(2)及时清除发现的虫蛹。采收后需要将剩余的稻杆割断,冬季要经常翻晒土地,从而消灭害虫。及时清理田间的秸秆和杂草,从而破坏害虫越冬的舒适环境。及时灌水灭虫蛹,减少虫源数量,在冬季需要重视闲田深耕灌水工作,并结合堆肥、沤肥等方式来清除害虫。
(3)做好水稻的施肥管理。做到合理种植、科学施肥、精准追肥,适时适量使用有机肥,从而促进水稻生长,在发现虫株之后需要立即拔除并集中烧毁。加强农田灌溉管理,在虫蛹还未孵化前进行灌田,并在虫蛹孵化尚未羽化前进行深灌,能有效消灭虫蛹和幼虫。
2、 生物防治
生物防治是目前农业生产病虫害防治中的常用措施,这种措施主要是利用食物链关系,通过以虫治虫、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等方式消灭害虫,这种方式不需要使用农药,能有效减少农产品中农药的残留量,确保农产品的食用安全性。采用生物防治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。赤眼蜂在防治二化螟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,其是一种寄生于二化螟卵中的蜂种,在寄生过程中能有效阻碍二化螟卵的孵化,从根源上消除二化螟。相比于其他方法来说,赤眼蜂养殖具有操作简单、成本低廉、生态环保且防治效果好的优势。可以在田间放置二化螟性诱剂,通过观测结果确定二化螟孵化的峰值期,并投放赤眼蜂。通常来说5~6月是二化螟孵化的峰值期,在此时可以将羽化的赤眼蜂放入田间,投放密度为45个/公顷,间隔5天投放1次,连续投放3次。
3、化学药剂防治
在利用药物防治二化螟时需要选择合适的、高效、低毒以及低残留的药物,同时根据水稻的发育和病虫害程度合理选择药物品种和用药剂量,交替使用化学药物,不能重复使用同一种药物,遵循二化螟三代防治原则,从而增强二化螟的防治效果。在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,可以喷洒40%三星乳油,剂量为1600~1700克/公顷,或喷洒20%毒唑磷乳油,剂量为1500克/公顷,还可以使用5%杀虫双颗粒与土混淆埋入田间进行防治,也就是将1~1.5公斤药剂与20公斤土壤混淆并搅拌均匀之后施于田间,之后进行浅层灌田3~5天,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。此外,丙溴磷、阿维菌素等药剂在二化螟防治中也有较好的应用效果,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,由于药效持续时间不超过2周,而二化螟防治适期至少为2周以上,因此需要连续施药2次。药物应用过程中一定要交替使用药物,不然容易导致二化螟产生抗药性,在不同的时期选择不同的药物,能提高药物使用的效果,减少对水稻生产的影响。
三、结束语
本文针对水稻二化螟病虫害防治问题,是从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与特点入手,提出采取综合防治技术,包括农业防治技术、物理防治技术、生物防治技术、化学防治技术等,合理选择病虫害防治的时间与方法,做好二化螟病虫害监测工作,以确保粮食生产的安全性。为了进一步提高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,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减小二化螟的影响,其中主要以农业防治、生物防治和药物防治等措施为主,在防治过程中需要重视做好观测工作,并合理选择防治措施,避免过度防治的现象出现。